返回主站|会员中心|保存桌面

西门子PLC服务商    

PLC、变频器、电机,触摸屏,低压

联系方式
  • 联系人:黄经理
  • 电话:18124228889
新闻分类
  • 暂无分类
站内搜索
 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如何计算所需的制冷量?
新闻中心
如何计算所需的制冷量?
发布时间:2025-10-09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6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
计算封闭小房间(目标温度 - 25℃)所需的制冷量,核心是量化所有 “热量输入源” 的总和—— 即房间在稳定运行时,每小时需要被移除的总热量(单位:W 或 kW),以此作为选择制冷系统的依据。需覆盖 “外界热渗透”“内部热源散热”“开门漏热”“空气冷却负荷” 四大核心热量来源,具体计算方法如下:

一、明确计算前提与核心参数

在计算前,需先确定以下基础参数(可通过测量或经验值获取):

  1. 房间基础信息

    • 房间容积(V):长 × 宽 × 高(m³),如 10m³(2m×3m×1.67m);

    • 保温结构:墙体 / 屋顶 / 地面的保温材料厚度(δ,m) 与导热系数(λ,W/(m・K))(关键参数,决定热渗透量,常见材料 λ 值见下文表 1);

    • 环境温差(ΔT):外界环境温度(T 外)与目标温度(T 内 =-25℃)的差值,如夏季 T 外 = 30℃,则 ΔT=30 - (-25)=55K(温度差的 “℃” 与 “K” 数值相等,可直接计算)。

  2. 内部热源参数

    • 固定热源:房间内设备(如灯具、传感器、小型电机)的额定功率(P 设,W)(阻性负载直接取额定功率,感性负载取额定功率 ×0.8,因感性负载实际散热低于额定功率);

    • 人员散热:若需人员短暂停留,按100~150W / 人计算(静态散热,无剧烈活动),长期无人则不计。

  3. 使用频率参数

    • 开门次数(N):每日开门次数(如 10 次 / 天),每次开门时间(t 开,h / 次,如 0.5h / 次);

    • 新风量(若需引入新风):通常封闭低温房间无需新风,若有需求按1~2 次 /h 换气量计算(极少场景,如有人值守)。

二、制冷量计算:四大热量来源分项计算

制冷量(Q 总,W)= 热渗透量(Q 渗)+ 内部热源散热(Q 内)+ 开门漏热量(Q 开)+ 空气冷却负荷(Q 空),其中Q 渗和 Q 内是核心项,Q 开和 Q 空根据实际场景调整,具体分项计算方法如下:

分项 1:外界热渗透量(Q 渗)—— 最主要的热量来源

热渗透量是外界环境通过房间的 “墙体、屋顶、地面、门窗” 传入的热量,计算公式基于傅里叶热传导定律Q 渗(W)= Σ[K × S × ΔT]

  • K:某一结构(如墙体)的传热系数(W/(m²・K)),即单位面积、单位温差下的传热速率,K=λ/δ(λ= 材料导热系数,δ= 材料厚度);

  • S:某一结构的散热面积(m²),如墙体面积 = 长 × 高,屋顶面积 = 长 × 宽;

  • ΔT:环境温差(T 外 - T 内,K),固定值。

步骤 1:确定各结构的 K 值先根据保温材料类型查导热系数 λ,再结合厚度 δ 计算 K 值,常见保温材料的 λ 值参考下表:

保温材料导热系数 λ(W/(m・K))常见厚度 δ(m)传热系数 K=λ/δ(W/(m²・K))
聚氨酯硬泡(PU)0.022~0.0280.1(100mm)0.22~0.28
挤塑聚苯板(XPS)0.028~0.0320.08(80mm)0.35~0.40
真空绝热板(VIP)0.008~0.0120.03(30mm)0.27~0.40
低温密封门(带玻璃)0.5~0.8(整体 K 值,含密封)-0.5~0.8(直接取整体值,无需计算)

步骤 2:计算各结构的散热面积 S以 “2m(长)×3m(宽)×2m(高)” 的房间为例(容积 12m³),各结构面积:

  • 墙体:4 面墙,面积 = 2×(长 × 高 + 宽 × 高)=2×(2×2 + 3×2)=20m²;

  • 屋顶:1 面,面积 = 长 × 宽 = 2×3=6m²;

  • 地面:1 面,面积 = 长 × 宽 = 2×3=6m²;

  • 门:1 扇,面积 = 宽 × 高 = 0.9×2=1.8m²(标准门尺寸)。

步骤 3:计算 Q 渗假设外界 T 外 = 30℃(ΔT=55K),墙体 / 屋顶 / 地面用 100mm 厚聚氨酯硬泡(K=0.25 W/(m²・K)),门用低温密封门(K=0.6 W/(m²・K)),则:

  • 墙体 + 屋顶 + 地面热渗透:(20+6+6) × 0.25 × 55 = 32 × 0.25 × 55 = 440 W;

  • 门热渗透:1.8 × 0.6 × 55 = 59.4 W;

  • 总 Q 渗 = 440 + 59.4 = 499.4 W ≈ 500 W

分项 2:内部热源散热量(Q 内)—— 固定发热项

房间内所有设备、人员的散热总和,计算公式:Q 内(W)= 设备总散热(Q 设)+ 人员总散热(Q 人)

  • 设备总散热(Q 设):统计所有设备的实际散热功率,示例:房间内有 1 个 LED 灯(10W,阻性负载,Q=10W)、1 个小型传感器(5W,阻性负载,Q=5W)、1 个轴流风机(20W,感性负载,Q=20×0.8=16W),则 Q 设 = 10+5+16=31 W

  • 人员总散热(Q 人):若每日有 1 人短暂操作,累计停留 1h,按 120W / 人计算,因停留时间短,实际散热需折算为 “平均功率”:Q 人 = 120W × (1h/24h)=5 W(长期无人则 Q 人 = 0);

总 Q 内 = 31 + 5 = 36 W(若无人则为 31 W)。

分项 3:开门漏热量(Q 开)—— 间歇发热项

开门时外界热空气进入房间,导致热量增加,计算公式:Q 开(W)= (ρ × c × V 开 × ΔT) / (t 天 × 3600)

  • ρ:空气密度(kg/m³),标准大气压下取 1.2 kg/m³;

  • c:空气比热容(J/(kg・K)),取 1005 J/(kg・K)(常温至低温范围近似值);

  • V 开:每次开门进入的空气体积(m³),近似取 “房间容积的 1/3~1/2”(因开门时热空气替换部分冷空气),如房间容积 12m³,取 V 开 = 5 m³/ 次;

  • t 天:每日小时数(24h);

  • 3600:秒与小时的换算系数(1h=3600s)。

示例:每日开门 10 次,V 开 = 5 m³/ 次,ΔT=55K,则:Q 开 = (1.2 × 1005 × 5 × 55) / (24 × 3600) = (1.2×1005×275) / 86400 = 331650 / 86400 ≈ 3.84 W ≈ 4 W

(若开门次数极少(如 1 次 / 天)或用 “双道门缓冲间”,Q 开可忽略,取 0~2 W)

分项 4:空气冷却负荷(Q 空)—— 初始降温项(可选)

若需快速将房间从常温(如 25℃)降至 - 25℃,需计算 “初始降温阶段的额外制冷量”(连续运行后无需考虑,仅初始 1~2h 需要),计算公式:Q 空(W)= (ρ × c × V 房 × ΔT 初) / (t 降 × 3600)

  • V 房:房间总容积(m³),如 12 m³;

  • ΔT 初:初始温差(常温 T 初 - 目标 T 内),如 T 初 = 25℃,则 ΔT 初 = 25 - (-25)=50K;

  • t 降:目标降温时间(h),如 1h(快速降温)或 2h(缓慢降温)。

示例:t 降 = 1h,则:Q 空 = (1.2 × 1005 × 12 × 50) / (1 × 3600) = (1.2×1005×600) / 3600 = 723600 / 3600 = 201 W ≈ 200 W

(若允许缓慢降温(如 2h 以上),或制冷系统按 “连续运行” 设计,Q 空可不计入 “长期制冷量”,仅作为选型冗余考虑)

三、总制冷量计算:叠加冗余系数

1. 基础总制冷量(Q 基)

长期稳定运行时,总制冷量需覆盖 “Q 渗 + Q 内 + Q 开”,即:Q 基 = Q 渗 + Q 内 + Q 开 = 500 + 36 + 4 = 540 W

2. 叠加安全冗余系数(1.2~1.5)

为应对 “保温层密封不足、热源功率波动、极端环境温度” 等意外情况,需在 Q 基基础上乘以1.2~1.5 的冗余系数(普通场景取 1.2,热源多 / 开门频繁取 1.5):

  • 普通场景(无额外热源,开门少):Q 总 = 540 × 1.2 = 648 W ≈ 650 W

  • 复杂场景(热源多 / 开门频繁):Q 总 = 540 × 1.5 = 810 W ≈ 800 W

3. 含初始降温的总制冷量(可选)

若需快速降温,需将 Q 空计入初始阶段的制冷量(仅初始 1~2h 需要,长期运行仍按 Q 总 = 650~800 W):Q 初始总 = Q 总 + Q 空 = 650 + 200 = 850 W(或 800+200=1000 W)。

四、常见场景计算示例(汇总表)

以 “12m³ 房间(2×3×2m),目标 - 25℃,T 外 = 30℃,聚氨酯硬泡保温,10 次 / 天开门,31W 设备散热,1 人短暂停留” 为例:

热量来源计算过程结果(W)
热渗透量(Q 渗)墙体 + 屋顶 + 地面(32m²×0.25×55)+ 门(1.8×0.6×55)500
内部热源(Q 内)设备 31W + 人员 5W36
开门漏热(Q 开)(1.2×1005×5×55×10)/(24×3600)4
基础总制冷量(Q 基)500+36+4540
含冗余总制冷量(1.2 倍)540×1.2650
含冗余总制冷量(1.5 倍)540×1.5800

五、关键注意事项(避免计算偏差)

  1. 保温材料 λ 值取 “实际值”:厂家标称的 λ 值多为 “实验室标准值”,实际安装后因拼接缝隙、老化,需取 “标称值 ×1.1~1.2”(如标称 λ=0.025,实际取 0.0275),避免低估 Q 渗;

  2. 感性负载需折算:电机、压缩机等感性设备,实际散热功率为额定功率的 0.7~0.8 倍,不可直接取额定功率;

  3. 开门漏热勿高估:若用 “低温密封门 + 风幕机”,每次开门的空气替换量可降至房间容积的 1/5,Q 开可减少 50% 以上;

  4. 冗余系数不可省:即使计算精准,实际运行中仍可能有未预见的热源(如管线散热),1.2 倍冗余是保障制冷稳定的关键(选制冷量时,向上取最接近的标准规格,如计算 650W,选 700W 或 800W 的制冷机组)。

总结

制冷量计算的核心逻辑是 “分项量化所有热量输入,叠加安全冗余”,步骤可简化为:

  1. 算 Q 渗(保温结构 × 温差)→ 2. 算 Q 内(设备 + 人员)→ 3. 算 Q 开(开门次数 × 空气体积)→ 4. 求和得 Q 基 → 5. 乘 1.2~1.5 得 Q 总。通过该方法计算的制冷量,能确保制冷系统在长期运行中稳定维持 - 25℃目标温度,避免 “制冷量不足导致温度降不下来” 或 “制冷量过大造成能耗浪费”。

收缩
  • QQ咨询

  • 电话咨询

  • 18124228889
  • 添加微信客服